失聲祭LSF76:劃破巴別塔

文/ 王冠婷










  • 語言作為人類之延伸,這項科技具有分化、分離之能,對此,我們知道得非常清楚,也許他就是「巴別塔」,藉著它,人類想去攀上最高之天。今天電腦給了我們希望,可以將任何語碼或語言,立即轉譯成其他任何一種語碼或語言。電腦,簡言之,藉科技應許了我們宛如五旬節聖靈降臨的那種普世共通的理解與合一。Marshall McLuhan,《認識媒體:人的延伸》


從樂器、聲響物件到數位音像介面間轉換所創造的視聽風景,是這場失聲祭(LSF76)演出的重點,由交大音樂所學生組成的Imagination Galaxy,嘗試以樂器、聲音物件與數位影像的多媒體互動,表達個體情緒的波動與浮動。張晏慈與沈聖博共同合作的音像互動作品,則呈現了藝術家嘗試將個人情感轉化為視覺與聽覺的音像互動場景。最後,王新仁(阿亂)的作品,展現出另一種企圖,不同於以聲響或音像互動,作為個探索個人情感張力的媒介,阿亂在音像互動作品中創造了一個觀察者的位置,向我們展示了聲音與影像是如何在音像作品中被組織為一種互動關係。本次的失聲祭,便是由樂器、聲響物件、數位技術與音像互動共同構成一個轉譯的聲音場景。


三組表演皆以結合聲音與影像的方式呈現,Imagination Galaxy的作品,以黑管演奏出低沉的聲響,同時,表演團隊也設置了一個擺置在水盆中的聲音裝置,水波不可預測的律動特質,為這場聲響演奏帶來了隨機的擾動,結合濃烈的數位影像,創造出奇異而詭譎的氛圍。張晏慈和沈聖博的作品以多樣的聲響形式堆疊出不斷流變的聲音場景,並在視覺上以線條圖形的變化,形構出與聲音交互變化的影像,在感知上,觀眾可以直覺地體驗到,聲音與影像的變化存在著明顯的對應關係。我們可以看到由「互動性」所展開的感知經驗,是這兩組表演的主軸,由這種即時感官互動開啟的體驗,所打開的並不是一種感知加乘的經驗,而是含有統合意義的感知實驗。事實上,這種感知、媒介統合的概念與互動嘗試,是藝術家使用數位技術創作時,最重要的一個課題(註一)。

王新仁的演出,則在互動與感知統合的課題與展演上,再往前一步。王新仁以尺規作圖的方式,以黃金比例的線段作圖,每個線段皆為一發聲的物件,線段的長度決定著聲音的頻率,並透過中心點觸動聲響的產生。在這段表演中,王新人向觀眾直接展示創作者如何在數位介面中創造互動性的表演。因此,在演出中觀眾不再只是一個聆聽者與觀賞者,藝術家也劃出了一個觀察者的位置,在感知的當下,同時也觀察與思量著線段、幾何圖形如何影響聲響的出現。就此而言,藝術家的意圖不僅僅是在創造一種特殊的感知經驗,而是在展示數位介面中互動轉譯的創造過程,這也使得觀眾不是黏合在純粹的感知經驗中,藉由介面的展演打開了一個與感知經驗的距離,讓我們看見統合感知的可能性是如何在數位技術中展開。

註一:數位技術作為一種具有轉化與統合能力的媒體與介面,可以參考王冠婷在〈數位文化原創基地: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的在地實驗精神與成果〉一文中的討論:「當數位技術成為普遍使用且不斷創新功能及使用方式的媒體後,「數位藝術」的實驗性已不僅僅發生在『人體延伸』的意義上,數位技術不僅是個別感官或機能的擴張,而是能夠統合各種感知媒體(材)的介面。在數位技術中,不同媒體的訊息資料皆能夠被轉化為數位訊息,透過數位介面的操作,獲得訊息形式轉換與重製的創造空間,以麥克盧漢的說法即是數位技術所延伸的是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因而大幅地擴張了不同訊息之間的互動、聯繫、整合及加工。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說數位藝術全然不同於過去各種藝術所開拓出來的領域,一是數位技術不再只是一種特殊的媒材,而是一個整合與轉換的介面,透過這個介面,不同類型的訊息能夠相互轉換這件事情得以發生,並成為藝術創作與技術創新研發的基礎。另一方面,在數位藝術中,人與不同訊息之間的『互動』關係成為一個重要的探索課題。」

參見:王冠婷,2012,〈數位文化原創基地: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的在地實驗精神與成果〉,收錄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2012年刊》,台北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