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F73─重新思考一個老問題:視覺與聽覺的關係


/ 張品杰





久違的古典  
豎琴彈奏者手只撥絃的動作配合著投影的黑白螺旋運動,手的節拍和電子節奏聲響在對話,這場表演非常細緻,首先是兩人的配合不僅僅是在旋律上,在節奏的變換上就以有限時間的練習而言,也相當精緻,例如從一小節六拍轉四拍,在此我們看見了搭配相當良好的互相聆聽,所以不僅僅是在聲音本身質感的轉換,在音樂隨著時間不斷行進的過程中,基底拍不斷變換,這需要默契與練習,還有良好的音樂性,而我這邊所點出來的特質,都是在我在失聲祭觀看表演中發現藝術家較少碰觸的古典樂特質,以及撕裂的lo-fi電子聲響配合珠圓玉潤豎琴生之間有趣巧妙的對比(就我個人而言這兩個衝突特質的結合不好掌握)。

我們會看到改造古典樂器本身做為聲音表演的某一件道具,但是比較少看到聲音表演藝術家就古典樂器所需要的技巧做長時間的磨練實驗,這個技巧也就是身體感的問題,身體感沒有一蹴可幾,它需要練習與時間的積累,所以當我看到曾擔任博林國立高等音樂院交響樂團豎琴手的鄭宜佩以他底氣十足的技術,她靈巧的手指與身體韻律配合豎琴來回應鄭先喻的電子節奏,以及最後以掌心清脆地輕擊在豎琴弦上的收尾,這種流暢感在許多聲音表演中是缺乏的。
  
聽覺透視圖
在藝術家Iang Tu自己的簡介自敘:音樂來自世界旅行與民族,以及它們與電子音樂、重金屬之間的關係,神祕東方色彩與未來感的旅程。從藝術家出演穿著的服裝就可以感受這濃濃的民族風,包含他電腦蓋上神秘難解的符咒,但關於整個表演在處理不同聲音元素上顯得斷裂,不同元素之間的關係並沒有清楚於表演中呈現,例如知名重金屬歌手瑪麗蓮曼森為〈惡靈古堡〉電影製作的配樂便在表演中唐突地在具有民族風非常適合身體韻律的節奏後出現。

關於世界旅行的部分沒有展現在音樂本身,而再現於藝術家聲音表演中的全景視角(panorama scope)旋轉視覺效果,也就從剛剛鄭先喻的簡潔黑白幾何視覺效果進入到了3D立體彩色世界,不過於此這樣的全景視角旋繞更像是模擬了聽覺捕捉空間聲音時的狀態,或許我們可以說這裡的展現的是聲音的視覺性,畫面往各個方向的轉動就好像是一種聽覺透視,時空的瞬間轉換我們從世紀末的廢墟轉回了表演場地本身噪咖。

聽覺與視覺的聯姻(couplage audio-visuel)
有趣的是,三個表演者不約而同的在表演形式上呈現一種連貫性,從鄭先喻黑白2D的視覺效果到3D全景視角投影,到類比動態(這是專業術語也是表演團體的名字)帶來的Filmusic,影像的意義在此加入了敘事,敘事也就從感官的領域躍升到更接近純知覺。我必須老實說,首先表演之後我幾乎完全忘記了表演團隊的聲音表現,我簡直很本能的在許多不同的電影片段投影中去做一種知性的比對搜尋:出現的女演員是舒淇,啊!對就是〈千禧曼波〉、或者是其他的片段諸如:〈猜火車〉、〈盜夢偵探〉、〈2001太空漫步〉等。表演者有三人,兩人負責聲音另外一人負責影像,如果這些電影是對於表演者的青春具有特別意義,那麼是在這些現場生成的影像具有意義?還是在私密的房間或者電影院閱讀電影敘事得到的意義?兩位聲音表演者背對影像輸出螢幕所製作出來的聲音和青春喜樂憂愁的意義如何產生關係?由其如果兩位表演者在演出過程中不斷的就技術上交談,表演者如何進入如他們所說的私密、不外顯得青春記憶?如同觀眾在表演結束後的artist talk的提問:「影像與音樂的關係是什麼?」,在一個以聲音作為表現對象的場域(並不是否定在以聲音為主要表現對像場域就不能使用其他感官再現),但聲音卻隱沒在視覺中,很明確的這是其中一種聲音與視覺的關係,但應該不是表演者所預期的。

關於聽覺與視覺之間的關係不僅僅只是衝突的,也會有一種聽覺伴隨特定視覺環境而強化的情境,例如我們看搖滾樂,表演者激昂的隨著音樂搖頭晃腦姿態都會在我們感受音樂的過程中增強他在我們體內形成的廣闊音場,或者是一邊聽著某首歌曲並拿著它的樂譜同時觀看和你單純聽CD絕對是截然不同的經驗,這也就是現場迷人之處的其中之一,我認為關於「現場」還有許多值得表演者細細思索的,不僅僅只是live coding或者即興爾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