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F60 隱蔽的過程 私密的類似印象


文/ 吳庭嫻

《上》
淡藍綠色的畫面投影在長條狀的木板牆面上,塊面伴隨著碎屑和有頻率的高音被切割成格狀,螢幕,在現場一直看著牆面螢幕的分佈切割對比的變換,頓時有某種被吸進通道,身體瞬間被格狀切割碾碎的幻覺……


這次的演出主要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部分是透過VVVV軟體產生一些影像讓電腦螢幕的電磁波被感應,並將擷取到的電磁波儲存取,表達數位電容、電池的概念;第二階段則是將第一階段蒐集的數十個數位電容以視覺物件呈現,並且透過滑鼠操控、調變聲音,將線性的聲音同時呈現在一個數位的2D空間中。表演的想法來自於收音機的線圈零件─將接近螢幕即可感應到的微小電壓輸入電腦裡面做放大的動作;此外,微小的電壓變化,則是透過螢幕上顯示的顏色及線條來表示;聲音則是來自於電腦螢幕所發出的電磁波。

對現場觀眾而言,黃聖傑與機械的溝通方式(事先程式的設定)是隱蔽/未知的,
在觀看表演的時候想起賽尚曾經表示:「物體間會彼此滲透貫穿,他們一直存在著,以不被察覺到的細微姿態,在自己的周遭散佈私密的類似印象。」創作者把身體感受不到的波捕捉、蒐集起來,將這些波的能量做不同的轉換形式,組織成代表他自己的世界,以新媒體的方式將想像的數位世界本質在真實世界發生。這些私密的類似印象透過表演者的演繹向觀者滲透蔓延,彷彿我們也被貫穿了……

《下》
表演者各自觀照自身的樂器,靜止後的瞬間,電子機械反覆式的節奏及大量亂數製造的音高逐漸流淌出來,董昭民轉動、撫摸並且刮抓月琴(乞丐琴),音色交叉比對互相影響著,展開兩人的對話……

身為一個觀眾,我其實很好奇對表演者而言聲音和影像之間的關聯是甚麼?他們之間扮演甚麼樣的角色?整段表演“轉”的概念是一種最原始的運動原理,也是近代聲音媒體的機械原理─唱盤驅動的聲音素材是由事先錄製的月琴聲音變形,經由唱盤驅動給振動喇叭,傳至月琴上面發出聲音。鄭乃銓用的是黑膠唱盤以及自製唱片,唱片是用黑色的厚紙片製成,大小跟真正的唱片一樣,並在上面粘上圓點(以讓攝影機偵測)。選用唱盤做媒介是運用唱盤33轉有如機械轉動的這個概念觸發電腦上的聲音、影像,形成一種在設計過的框架中即興表演的形式。

演奏者要能熟誨手中的樂器,還要在當下不斷的變化中嘗試新的發展技術,以避免“重覆”即興的演出。影像同時在這場演出中扮演着另一個即興者─使用月琴即時彈奏的畫面加上圓形的合成表達出“轉”這個意念,結合台灣傳統民間唸唱與現代科技,達到另一種對話的可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