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F53 聲音的宮籟


文/徐明瀚  

我認為台灣聲音創作者圖像的兩個端點。在此所謂的端點並非是專業音樂工作者與業餘者之 分化,而是以形式與題材進行區別的分化。其中,形式不涉及到表演樂器或樂種曲式,而是 對聲音進行工作的模式;另,題材不涉及到檢選對象的種性分類,而是涉及到整個人文與科技領域的劃分。於是,以這種形式與題材進行分化的端點,打破了專業者與業餘者的程度分野,而恰恰是這兩個端點的基底都是由業餘者所打的底。


失聲祭此次的表演群體,分別就是來自新聞編採專業和理工研發背景的學生,即畢業於政大新聞系的許雁婷,以及另一群來自於交通大學工學院所創設的「聲音與音樂創意科技碩士學程」的學生團體Traffic Jam。就這次展演來說,作為對聲音進行工作的形式之分,許雁婷採取了田野採集地方聲音的方式,收錄了台東大鳥部落與達邦部落族人的人聲、歌詠,此外,並提供【月照無眠˙詩聲雜誌】多重音景的可能,另一方面,Traffic Jam則利用合成音和白噪音對自然的聲響(如風聲、燃燒聲、水流聲)進行擬仿。兩者看似無關,但卻是在非常基進(radical)和本質(essential)上是相連繫的,其中就是她們對土地的聲響空間想像。

此次的表演者,用台灣的原音與詩聲的民族誌或古希臘「地、水、火、風的元素表進行創作, 這些創作契機,迫使著我們必須要在今天去面對聲音的寫作,也就是面對聲音地景 (Soundscape)的論述可能。當我在許雁婷那個全黑的螢幕遮蔽空間中聆聽族人的歌聲與敘述 者的低語,影像的有無似已非重點,而在於某種母性溫存空間的依託和循回,而接續 Traffic Jam 古希臘四元素的聲音詩學,其中「地」作為水火風的基底與交集共鳴處而發出的超大震波與低頻聲響,更使得聽者能夠意會到聲響空間的存在,在這場表演中,人們身處在南海藝廊的溫暖與微波盪漾中,不是失聲,而是重獲新聲。

無論是本次在台北南海藝廊(Nanhai Gallery)「失聲祭」(Listen)的「汲音孕聲」表演,或是隔日將在高雄子宮藝文展開的「子宮失聲」(Lacking Sound in WombBloc)表演,展演群體皆身 處兩極,但有趣的是,他們的作品雙雙都有意識去觸擊到了「宮籟」(Chora)這個柏拉圖的古老意象,我認為這個宮籟正是今天要去展開聲響與音景的賞析的重要前提。

宮籟是一個充滿母愛的陰性空間,它可說是子宮,含納一切,同時又可以生出;它又像是一個殿堂,空間雖然有限,但卻能夠讓所有的可能在這裡發生;更多的時候,它是一個極為抽象同時又極為具象的狀態,它是所有語言的子音準備被咬去發出精準語言之前的那一刻, 那一刻你必須動用你身體的力量去推出一股混沌不清的氣息,正是在那身聲要換成語音的時刻,失聲突然有聲有色,渾圓的音色變成了立方的音景,於是採集並且接生出我們時代共同的音孩。

聲音的理想國度裡面首先出現的不是擅於言詞的公民或哲學家,而是一隻才在牙牙學語或甚至被聲響打回娘胎的哺乳動物,用超音波重新發現自己。在當代,或許與柏拉圖時代唯一不同也最重要不同的是,聲音的擬像甚至已經可以與理型並列,使得在聲音的宮籟中,縱使是微漾的聲響本身,也可成為吸納某種語言父權的母音---民主的先聲。

延伸連結:
立方計畫空間: http://thecubespace.com/projects 
南海藝廊:http://blog.roodo.com/nanhai/archives/3813907.html
子宮藝文:http://www.lofi.url.com.tw/
失聲祭:http://lsf-taiwan.blogspot.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