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家榛
在本次失聲祭表演的前一晚,Olaf在乒乓藝術空間呈演了《十個觸角》現場聲音裝置作品:拆解從五金行買來的十組廉價揚聲器,剔除主機線路板,只留下喇叭,並在每個解裝後的喇叭穿進一截鐵絲線;而灰白斑駁的地板上僅簡單的鋪上一長段錫箔紙,上方懸掛了一條可通電的鐵絲,藝術家在演出現場,看似隨意地在錫箔紙上擺裝這些喇叭零件,從上方懸吊喇叭,任鐵絲擦觸錫箔而發出聲響,或是組合三架喇叭使其鐵絲相互擦撞,又或將喇叭的鐵絲插入空啤酒罐中,而擦撞出種種響聲,這些從喇叭零件中吐出的鐵絲喻演了「聲音的觸角」這一意象,不僅簡潔有力演繹著聲音的本質:「聲音是一種波動」,而觸角的譬喻也是意圖將此聲音演出導向到一個「有機(organic)」的層論上:如一會自性演繹/演進的生命體,本體的衍伸與其周遭環境實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在失聲祭這場的演出中,Olaf並沒有使用龐大、複雜的科技器材,而是僅操作一具介面相當簡單的Keyboard,演出之中沒有任何的視覺影像作為襯/背景,或以之起觸視覺感官同時與聽聲作用,也沒有任多聲部的聲線同場交錯竄流,他讓聲音演出單純地回到聲音與聆聽的本身。生冷的、較為尖銳的電子聲音,經過Olaf的轉化,化為自然界中的種種聲響,不但有雨天裡的此起彼落的蛙鳴,還有雨蛙跳躍激起的濺水聲,接著是樹林哩的鳥叫,清脆悅耳與低沈咕噥的聲線唧唧喳喳的發聲,彷若一曲多重奏的演出;爾後,鴨群樂隊搖搖擺擺地踩踏地上的水窪進到場中央,呱呱呱的音聲令人忍不住莞爾一笑,童稚式的竊笑。 生冷的科技電子響音聲轉換為親切可人的自然聲線,睜眼不見任何影像,閉眼卻能透過耳朵接收到的聲道見知到種種饒富意味的景象,我會將這場演出定位在有機之上,並非只指生冷的科技響音被轉化為親切可人的自然聲音這層表象的意義上,或是如有機體般的音聲觸動,更是意圖指出僅以簡單的聲音演出引導/觸動其他感官知能的有機可能性,例如以耳聽引動了非眼見的看見。這可促使我們去思考,聲音的表演與感官層面的接收與觸發的關係,視覺影像是對聲音表演的輔助還是干擾?!單純的聲音演出是否能有觸發感官知能全面啓動?
至於林志翰的聲音演出,最饒富興味的是他所放映的影像,並非事先輯錄的影像,而是使用視訊攝影機攝錄現場的觀眾/觀看演出的場景影像,加上簡單的濾鏡效果後同步放映,但這經過簡單變異後的影像,卻無人立即查覺它的真相,直到演出中斷才有人恍然大悟,開始對著攝影機擺動身影,讓放映的影像出現騷動,觀者也才領悟原來自己也成了被觀看的對象,或者說看見了自己正在觀看的狀態,但究竟是失神在聆聽中?還是反映了觀者的”看而不見”狀態?
所以,失聲祭的這一課,給了我對於聲音與聲音演出的本質更多的提問,不是對於創作的質疑,而是從觀眾角度試圖去進入聲音,從感官而發省的自我提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